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海南再次迎来对外开放新机遇。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口保税区区位调整至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内并设立海口综合保税区。这是我国继苏州工业园、天津滨海新区和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之后设立的第四个综合保税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的省份。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今年的海南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08年的海南省主要工作中,“海口保税区西移,并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海口综合保税区”是一项重要内容。
据悉,海口保税区于1992年10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3年4月13日经海关总署验收正式封关运作,规划建设面积1.93平方公里。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先后引进了海马汽车、韩国三星光电子、金盘电气、中和药业等100多家中外企业,已形成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机电加工4大产业群,为海口及海南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海口城区的发展扩大,海口货运港的搬迁以及历史原因造成的区内发展空间不足等因素,海口保税区区位调整及转型已迫在眉睫。
开放空间更大政策更优
综合保税区是以虚拟港口为依托,设立在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主要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叠加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
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国务院批准海口设立综合保税区正是中央希望海南利用大特区的体制优势,发挥海南区位优势,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先行先试,为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提供新鲜经验,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海南省副省长李国梁表示,海口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有利于海南发展外向型经济和现代物流产业,必将全面提升海口市的核心竞争力,极大地拓展海南对外开放空间,为海南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形成吸引资金和资源的强大优势。
海口保税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后,对海口市实施“依港兴市”战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区位调整后将与海南西部工业走廊联为一体,符合海口“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西部转移”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引导海口的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形成产业聚集,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海南生态环境,利于海口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为海南及环北部湾地区的外向型企业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促进海口及海南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外,海口综合保税区对于海南加强与台湾农业、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促进海南加快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保税区、港产业定位互补
海南省目前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的省份。国务院先前批准并于2008年11月开港运作的洋浦保税港区,其发展定位为“一港三基地”,最终建成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基地和能源、原材料交易中心以及大型船舶修造与装备工业基地。而海口综合保税区将发展定位为“一区五配套”,为海南新型工业、旅游业、航空航天业、热带高效农业及水产品出口加工业服务。
据介绍,海口综合保税区设立后将实行封闭管理,将建成按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和投资经营自由、高度开放的特殊区域,形成依托省会城市、辐射海南、拓展海外的现代物流和加工贸易运营示范区。与洋浦保税港区在产业定位上将形成错位布局、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今年海南将加快海口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促进工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