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宁波保税区设立16周年。16年前的今天,伴随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宁波保税区应运而生。
沧海变桑田。经过16年的开发建设,当年的一片滩涂处女地,如今已被建设成为一座以国际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制造、现代物流为主体功能的现代化开放型经济新区。
宁波保税区16年的发展史,是宁波保税区空间拓展、功能提升、实力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保税区人负重拼搏、敢为人先、科学发展的创业史。
16年来,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先后设立,保税区走出了一条功能完善、区域拓展的发展之路
1992年11月19日,宁波保税区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保税区,享有“保税、免税、免证”的特殊政策和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商品展示四大功能,她的设立掀起了宁波对外开放的新一轮高潮。
2002年6月21日,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的宁波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全国第二批8家出口加工区之一。当年8月,市政府批复同意成立浙江宁波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与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作模式,对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运作,率先在国内形成了政策叠加、功能互补、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保税区进行区港联动试点,辟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以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转口和国际配送为主体功能,进一步拓展了保税区的物流功能。自此,宁波保税区管委会统一管理的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总面积达6.25平方公里。
200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宁波出口加工区开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宁波出口加工区成为全国首批、浙江省首个进行保税物流功能试点的出口加工区,实现了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之间功能、政策、机制的融合,进一步放大了区域经济的对外辐射效应,降低区内企业运营成本。目前,宁波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已投入使用,一批跨国物流企业陆续落户运作,政策环境日渐完善,试点物流业务正快速提升。
先后设立的三个特殊经济区域,犹如三个马力强劲的引擎,推动了宁波保税区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经过16年的开发建设,宁波保税区已成为宁波乃至全省开放型经济的增长点、利用外资的主战场和对外贸易的主通道。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现生产总值595亿元,年均增长21.3%;工业总产值1333.5亿元,年均增长36.8%;外贸进出口315亿美元,年均增长39.1%;财政收入125亿元,年均增长28.8%。
16年来,宁波保税区已然成为全市、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贸易大通道、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16年来,宁波保税区作为宁波乃至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将招商引资作为区域发展的生命线,在世界各地全方位拓展招商网络,主动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轮又一轮浪潮,区域招商引资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台资企业纷至沓来,形成了集群效应,成为省内台商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各类企业6000多家,注册资金达54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954家,来自欧美、日韩、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投资额55.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有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兴业。
1996年,宁波保税区率先对区内民营企业试行有条件的进出口经营试点,吸引了一大批国际贸易企业在区内聚集发展,形成了“千军万马”闯世界的格局,国际贸易一路飙升,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一条国际贸易大通道,呈现了一般贸易稳步发展、加工贸易出口增势迅猛、国际分拨配送方兴未艾、保税进口市场蓬勃兴起的可喜局面,年进出口额、加工贸易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居全市第一,外贸进出口占全市比重从1993年的2.6%上升到2007年的17.7%。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宁波保税区果断抓住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向国内转移的趋势,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计算机、集成电路、液晶光电企业,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998年12月1日,全市首条年产25万台计算机总装生产线在保税区投产。此后,全市首条主机板生产线、首条可记录光盘生产线先后投产,区内逐步形成相互配套的、完整的计算机产业链。同时,区内还形成了从拉晶到晶圆、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2005年5月11日,宁波保税区被原国家信息产业部命名为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2006年9月中旬,保税区16个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项目列入省信息产业“十一五”重点项目列表,总投资98.6亿元,占宁波市的四分之三强,占全省总量的28.7%。
2008年9月19日,宁波奇美电子公司液晶显示器模组生产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组织的竣工环保验收,标志着奇美电子主体项目全面投入运营。目前宁波奇美电子的产能已达到国内第一,其他配套企业纷纷跟进,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宁波保税区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液晶光电产业基地。据测算,这些项目在3年内将达到1000多亿元的产出能力。
16年来,宁波保税区人秉持“一切为投资者服务、一切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不断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塑造了与国际接轨、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品牌
16年来,宁波保税区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探索企业服务新模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企业着想,一切为纳税人服务”、“招商是生命线、服务是兴衰线”等与国际接轨、富有特色的政府服务品牌,专门设立了从外商投资、建设、经贸、人力资源服务等六大服务中心,推行首问责任制、AB角工作制、绿色通道制、“雷锋+保姆”式服务、专家式服务、订单式服务、服务实事工程等多项创新举措,开创了全市的先河,赢得了海内外投资者的广泛赞誉。
同时,在海关、国检、外管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宁波保税区逐步形成了国内一流的口岸通关环境,并对宁波口岸大通关建设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2002年1月,宁波保税区海关保税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使区内企业能够在线办理海关业务。2001年2月,宁波保税区与上海空港实现直通关,把上海机场“搬”到了家门口。2004年10月全省首个口岸贸易服务平台——宁波海港口岸通关中心在宁波保税区正式投用。今年3月,全省首家光电产品检测实验室——宁波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在宁波出口加工区开检,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光电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宁波保税区还坚持绿色开发、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园区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双赢、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平安和谐共同进步的道路。2002年10月8日,宁波保税区成为全国首个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保税区,也是全市首个通过此项认证的产业园区,并在2006年2月7日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开创了全国保税区建设高标准生态园区的先河,为国内建设环境友好型园区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宁波保税区大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行劳动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广建立了由企业业主、企业工会、职工代表三方组成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创建了劳动保障监察、仲裁和信访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全区生产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工资支付合法率、社保缴交率三个100%。2007年11月,宁保税区在全市工业园区中惟一荣获“浙江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工业园区”称号。
与此同时,宁波保税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平安浙江”和市委“平安宁波” 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积极开展企业创安活动,推进“综治进企业”工作,企业创安达标率达到95%以上,园区刑事案件发案率连年下降,确保了区域平安。2008年4月,宁波保税区管委会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成为全市惟一获此荣誉的开发区。
16年来,宁波保税区始终把创业创新写在发展的旗帜上,搭建平台,集聚人才,描绘出了一幅幅创业创新的动人画卷
16年来,宁波保税区大力实施“科技兴区、人才强区”的发展战略,积极搭建人才引培载体鼓励创业创新的平台,下大力气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早在1999年6月,集软件开发、设计和生产于一体的宁波国际软件园在保税区成立,宁波软件业发展由此迈开步伐。同年9月,保税区与省人事厅、市人事局共同组建成立了保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成为全市最早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之一。此后,首批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园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出口加工试验园、全省首家区域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全国唯一设立在保税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一块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构筑了保税区创业创新的有效载体,孵化了理工监测、威瑞泰、爱洁世、瑞康生物、博浪热能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
同时,保税区推出一系列如留学人员创业政策、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政策、软件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政策、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科技创新资金管理办法、工程技术中心认定办法和工程硕士当地就业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保税区特色的科技兴区和人才强区之路。
到目前为止,宁波保税区已拥有各类中高级人才5800人,其中博士、高级职称以上220余人,硕士、中级职称1100余人,回国创业人员110人,软件研发人员1000多人,已成功孵化各类创业企业100多家,累计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近300项,获得科技基金资助1000多万元。
在2007年2月27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宁波保税区路宝科技公司自主研究发明的“LB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据了解,这套装置一举打破了该项目被欧洲厂商垄断的历史,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其技术标准已被交通部列为全国行业标准。
中国北方的明珠-大连,已成为中国最具开放色彩的城市之一。大连保税区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大连保税区于1992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是目前中国大陆开放程序最高、政策最优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