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参与保税区的工作实际上是在1992年7月份。宁波海关当时的关长施昌虎等关领导非常重视保税区的报批和建设工作,在1992年7月1日就指定我负责与有关方面以及华能公司联系,提前介入,协助做好保税区的规划和报批工作。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国务院于1992年11月19日批复同意设立宁波保税区。这中间宁波海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批复之后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争取海关总署早日封关验收,争取保税区早日正式运行。宁波海关领导多次向海关总署汇报保税区海关隔离设施等建设的进展情况,我记得至少跑了5次,我基本上每次都一道去。
1993年2月28日,海关总署对宁波保税区首期(即现在的东区)0.592平方公里地块进行验收,当天就通过。这离国务院批准宁波保税区还不到100天。当年12月18日,海关总署又对宁波保税区首期1.2平方公里余下的区块进行验收。这样的速度,这样的频率,创造了宁波奇迹,在当时全国所有保税区中是最快的。宁波海关的工作也得到了当时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我现在一想起当时的情形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那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全国上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热情都被大大激发出来,宁波从列入沿海开放城市到实行计划单列,现在能批下对外开放层次最高的保税区,大家都有一股激情在心里,都有一股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对工作环境什么的都不计较。
记得1993年3月8日,宁波海关抽调骨干人员组成宁波海关驻保税区工作组,由我担任组长。关领导要求我们必须在一周之内正式进驻保税区。那时不但时间紧,而且各方面的条件也不好。记得当时保税区管委会与开发区管委会是一套班子,还在北仑新碶办公,保税区内也没有办公房。管委会曾建议我们也在新碶选个地方,最后我们还是选择在区内唯一一座尚未拆掉的孤零零的农民房内办公,面积估计也就100多平方米。3月15日,我们正式入驻保税区,在农民房前挂上了中国海关的牌子,这可能是当时全国海关最简陋的办公房了。
地方虽然简陋,但每天都是车水马龙,全省各地甚至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家都来这里考察、咨询政策。保税区是个新鲜事物,大家都想知道它能给大家带来什么,保税区有什么优惠政策。记得有几次我宣讲保税区的有关海关政策,基本上都是座无虚席,大家的热情非常高。
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的运作模式,是个海关实行特别监管的经济区域,但是海关如何监管,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可操作的范例。记得宁波海关曾多次召集有关会议,组织到保税区现场办公,专门研究对宁波保税区的海关监管办法。我们还同保税区管委会的其他同志一起到新加坡考察,学习国外自由贸易区的运行监管办法。就这样,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早期的一些监管办法和实施细则先后出台。当时我们就有个理念,尽可能按国际惯例办事、与世界经济接轨,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尽可能为企业、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
1995年3月份,在保税区工作了两年后,我又调回宁波海关,后来又先后在镇海海关、机场海关工作。但我一直同在当年工作中结下了深厚友谊的同事保持联系,一直关心保税区的发展。想想那时候我作为一名年轻人,能够参与宁波保税区的初创阶段工作,能亲眼看着一片片的芦苇荡逐步变成现代化的开放型经济功能区,能参与探索这种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海关监管实践,确实是难得的人生经历,至今难忘。
中国北方的明珠-大连,已成为中国最具开放色彩的城市之一。大连保税区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大连保税区于1992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是目前中国大陆开放程序最高、政策最优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