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税区充分利用区域和政策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已成为浙江省台商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目前宁波保税区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发展。
宁波保税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浙江省唯一的保税区。位于宁波北仑港畔的宁波保税区是浙江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贸易通道和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建区16年来,保税区将产业招商作为区域发展的生命线,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拓展招商网络,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2008年1月到10月,在液晶光电、集成电路、计算机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宁波保税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柴利达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内企业也带来了冲击,但由于保税区注重了产业招商和产业培育,总体形势相对较好,克服困难保增长的信心和决心始终不变。
布局:“三大引擎”带动发展
根据区域政策优、临港区位好等特点,保税区创新招商思路,大力引进投资密度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了一批以奇美电子为龙头,以液晶光电、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企业,并创新性地通过区内外联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联动、生产制造和科技研发联动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的集聚度、规模和能级。
目前保税区有液晶光电产业项目30多个,其中奇美电子是全球第四大液晶面板生产商,另外还有全球第一大液晶显示器生产企业冠捷科技、全球第四大液晶显示器生产企业唯冠科技等。奇美电子液晶模组生产项目落户后进展异常迅速,2007年即实现工业产值252亿元,占同期宁波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38亿美元,占同期宁波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30%。预计到2010年,奇美电子年产值可达120亿美元。未来3年到5年,保税区将形成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液晶光电产业集群。
在集成电路方面,除立立电子之外,保税区还有6英寸芯片制造项目以及力源科技等企业,已经形成从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生产链。
在计算机产业方面,保税区拥有企业10多家,已形成电子零部件、内存条、主机板、整机等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区内主机板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片到600万片,整机年产能250万台到300万台,内存条年生产能力1600万块。仅这三大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2%。
液晶光电、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产业成为拉动保税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在这三大产业的带动下,2008年1月到10月,宁波保税区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动荡、区域空间要素资源紧缺等压力下,实现了生产总值123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9.7%;工业总产值480亿元,同比增长35.8%,其中工业增加值74亿元,同比增长68.3%;外贸进出口103亿美元,居宁波市首位,同比增长30.2%。
方法:科学管理+创新服务
截至目前,宁波保税区已先后引进台资企业182家,总投资26.4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13.4亿美元,成为宁波市、浙江省台商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在发展台资企业方面,保税区管委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科学管理加上创新服务,让台资企业占主体的液晶光电、集成电路、计算机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局面。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开展针对性招商。根据加工增值率高的高新技术原则、出口导向性好的竞争优势原则、产业配套水平完善的关联度大原则及产业生态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等“四大原则”,保税区将台资企业发展重点放在高科技、高投入、高附加值、低消耗项目上,重点培育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科技制造产业。
二是建设产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根据IT产业垂直整合、水平分工的发展要求,对IT产业链进行社会化协作,专业化分工规划。保税区从IT产业上中下游、软硬件结合的角度,结合区内台资的引进目标和发展特点,建立了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园、国际半导体光电科技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并严格按照规划开展招商,加快台资IT企业的集聚整合。
三是培育龙头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突出对重点台资项目的扶持,重点培育奇美电子、技嘉科技等龙头企业,并围绕龙头企业,重点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项目和终端产品制造、研发项目落户,形成上下游相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扩大产业集聚规模。此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管委会已累计支出上亿元用于各类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政策补贴和奖励。
四是完善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保税区先后投入20多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加强对企业的生活配套服务。另外,不断优化服务软环境,建立了六大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三区合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快三区一体的大通关环境建设,不断满足电子信息企业产品“快进快出”的需要。
未来:转型提高保增长
近年来,保税区在转型提高方面持续发力,因此在国内一些地方企业出现订单下降、出口下滑趋势的时候,保税区却开始收获转型带来的回报。
在推动发展动力转型方面,保税区从侧重项目引进向注重产业培植转变,加强对主导产业研究,理清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加工项目与研发项目、二产项目与三产项目之间的关系,促进相关产业配套协作和联动发展。保税区对企业资源利用效益进行评估,对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促进其挖潜改造,对部分改造有难度的项目,引导其外迁。保税区还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从追求工业总量向追求效益转变,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能源消耗明显下降。
尽管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今年1月到10月份保税区仍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30%以上增长的成绩。
但柴利达也坦承,这些因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的确给区内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产值下滑、订单减少、投资缩减等。不过,柴利达表示,未来保税区克服困难保增长的信心和决心始终不变。
柴利达向记者阐述了五点对策:一是在国外市场萎缩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政府会提供专项资金加以支持;二是在企业面临资金困难的时候,协调银行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支持;三是创新政府服务模式,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四是推进优势企业与困难企业的有效整合;五是引进终端制造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未来,宁波保税区“以转变促提高、以转型促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宽,这种转变提高、转型发展的积累也会让保税区有更足的底气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中国北方的明珠-大连,已成为中国最具开放色彩的城市之一。大连保税区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大连保税区于1992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是目前中国大陆开放程序最高、政策最优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