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园区,具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园区自2006年1月正式封关运作以来,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
园区海关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了独立的现代化青岛保税物流园区信息系统,积极推进"分批进区、集中报关"模式,降低货物报关频率,减少企业运作成本,实现了信息共享与联动以及进出区货物的快捷通关、高效信息化运作;园区检验检疫部门为入区企业提供 "现场受理、现场查验、现场出证"的"一站式"服务,实施境外入区货物集中查验模式,平均缩短查验周期一天以上,使企业的查验成本由原来的每箱450元降至每箱120元,有效地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经过两年的开发建设,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已完成投资5.5亿元,建成仓库面积达3.6万平方米,保税堆场4万平方米,预计在2009年底,园区规划建设的40余万平方米高标准仓库和14万平方米堆场将全部建成。
园区特有的 "零关税"、 "无障碍"和 "全方位"对外开放优势,以及便捷的海关监管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吸引了大批诸如日通、SK、日烟、中集、浦项、CWT等国内外知名物流商、贸易商开展业务,物流企业不断集聚。马士基、中外运、怡亚通、招商局海运物流等大型国际采购、国际配送企业纷纷入驻。截至目前,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入驻企业达44家,园区货种1800多种。
其对经济腹地的 "辐射效应"也日益显现。目前在园区开展业务的有黑龙江、陕西、上海以及滨州、淄博、烟台等十多个省内外企业,其中,海信、中集造箱、太平造箱、浦项不锈钢等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选择物流园区进出口货物,业务量以月均51.64%的速度快速增长。
区港联动实现无缝对接
作为区港联动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的青岛招商局集装箱码头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目前,已经开通的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深水泊位,可使用岸线长度达790米,年吞吐能力已达120万标准箱,具备了同时挂靠两条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的能力。
今年1月份,世界第二大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 "佛罗蒂娜"号集装箱船成功停靠前湾港南岸招商局码头,实现了招商局码头与青岛保税物流园区的无缝对接,形成集码头作业、国际海运物流、保税物流等业务于一体的运作模式。
随着招商局码头业务的正式开展以及园区设施、功能的逐步完备,自今年2月份开始在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配合下,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开展了充分利用 "区港联动"政策的国际分拨业务的尝试。
据青岛保税物流园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按照以往的通关模式,这些货物需在港口进行转关、然后用海关监管车辆运到保税物流园再次报关,时间长、费用高,而且必须到指定的检验检疫场所按规定比例开箱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保税物流园。而新的通关模式可实现使用港内拖车将货物直接从码头运进物流园区,就地进行检验检疫。从而为客户节省大量查验时间和费用,成本费用的节省和转关效率的提升将为船公司带来更多货源,提高码头的吞吐量。"
目前,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已经完成此类国际分拨业务1803个标准箱,这两项业务的进行,标志着 "区港联动"运营模式实现有效突破,此外,招商局青岛码头6、7号多用途泊位将在今年8月份建成投产,届时码头和园区将真正实现物理连接, "区港联动"将获得更大的突破性发展。
青岛保税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王怀岳介绍,2008年是青岛保税区争创保税港的关键之年,保税区将不断建设完善区港联动试点区域,重点吸引港航服务、国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园区,着力开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和临港增值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把青岛保税区建设成为一流的保税港区,为青岛建设国际枢纽大港营造新优势,为山东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争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