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运中心是从某一个特定的国际经济区域(包括海域)内的港口群体的相互关系着眼的,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不同区域内的航运中心之间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模式和标准。如果必须进行抽象定义的话,我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以国际贸易中转港为标志,航运要素齐全并形成规模,具有时代先进特征,依托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在某一个国际经济区域的港口群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航运枢纽。
大连要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在发展模式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方能成功。大家一般都会首先想到政府,需要通过政府的强力推动。当然,政府的作用自然非常重要,而依靠市场化来取得突破性和跨越式发展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加快港口市场化进程对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
提出依靠市场化来取得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突破性和跨越式发展,主要是基于四点思考:
1、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需要大量的资金主要通过市场运作来筹措。
一般来说,当前的国际航运中心应该拥有满足船舶大型化趋势的深水航道和深水枢纽港(水深15米及以上),国际集装箱码头(包括泊位数及长度、主要机械的先进程度及配置数量)在该港所处国际海域的港口群体中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与国际接轨的通讯系统和信息网络,拥有完备、便捷的综合集疏运交通系统;集装箱吞吐量在该港所处的国际海域的港口群体中处于领先地位。上述标准都是建立在港口设施规模化的基础之上。从目前我国环渤海地区和日韩港口的发展趋势看,2010年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必须达到1000万标箱,因为釜山现在已经达到了,天津和青岛都已经提出在2010年实现1000万标箱的目标,所以大连也不能含糊。这就需要大投入。政府显然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来造码头,就需要通过市场来融资集资。
2、构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必须具备的要素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来集聚。
国际航运中心的标准具有综合性,除了货物吞吐量或集装箱吞吐量这一标准外,还要看各种航运要素的集结程度,其中主要是国际大型船公司和国际干线的集结程度。除了需要港口具有灵活、方便、优惠的政策法律环境和快速、便捷的口岸环境外,更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完善、规范、开放的航运市场环境。
3、现有的与港口相关的各类资源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来整合。
首先是邻近港口资源的整合。由于国际航运中心是巨大经济与航运能量的集聚,在东北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状态下,单靠某一城市及其港口难以承担如此重任,因此需要与邻近港口进行资源整合,组团式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陆上交通日益便捷的今天,邻近港口腹地重叠,更需要在一个共同的框架下合理布局和分工,以形成合力。靠什么力量来整合?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靠政府行政干预,但往往强制性组合,效果很差,向上海组合港名存实亡。另一种是靠市场运作,通过资本嫁接、企业兼并、收购等方式。其次,是临港产业资源的整合。第三是综合交通资源的整合。第四,是与省内外、甚至境外港航资源的整合。
4、东北跨越式发展所必须的经济资源需要港口通过市场运作来配置。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的航运中心的要素结构是不同的;当前的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是集装箱枢纽港,是具有第三代港口特征的航运枢纽,即集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于一体,成为世界性生产活动的综合资源配置中心。国外港口的实践证明,港口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载体,在区域经济资源配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吸引外国公司资源在港区后方陆域配置,形成国际性、区域性加工基地和配送中心;吸引国内优良资源在港区后方汇聚,形成新的连接内陆的经济增长点;吸引城市优势资源向临港地带集中,形成面向国内外的新兴产业群;通过枢纽的辐射和集疏运网络布局,推动港口所在城市产业资源向腹地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由跨国公司内部的国际分工导致的“要素输出”,进一步加大了海上航运和港口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动作用。港口资源配置作用的结果,能大大提升城市的经济集聚和产业派生能力,使港口所在城市从被动型生产力布局转变为主动型生产力布局,从过去过分依赖内陆腹地资源转变为综合利用海内外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在振兴东北战略中,一方面需要通过辽东半岛沿海港口作为三省腹地中转进出口物资和商品的物流平台;另一方面,更需要沿海岸依托港口,通过港口对资源的配置形成强大的临港工业带,即类似于日本东京湾、伊势湾临港工业带,这对整个东北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因此,港口市场化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具有“筹措建港资金、积聚航运要素、整合港口资源、配置经济资源”的作用。
二、关于加快港口市场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我国港口市场化进程总体上相对滞后。当前在加快港口市场化方面需要重点引导的是:
1、进一步开放和完善港口市场。
进一步开放港口市场,存在着对外和对内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问题。从对外开放看,应进一步扩大外资投资比例。要允许外资在港口项目中控股甚至独资。特别是那些国际著名的班轮公司,应当给予其控股或独资政策,使这些船公司将大连的港口作为其区域性基地,以扩大国际中转比例。
从对内开放看,长期以来的港口政企合一体制下,每一个城市的港口市场对其他港口来说几乎是封闭隔绝的。这显然不利于港口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不利于港口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增强竞争力。市场激励发展。市场机制的最大作用就是鼓励竞争,有序竞争能够激励港口企业改进服务,降低成本,促使生产经营管理不断上台阶。同时,开放的市场有助于吸引大型港航企业前来投资建设港口。
必须欢迎和支持外市乃至外省的有实力的港口企业集团前来租赁经营、入股经营、并购经营;欢迎有实力的外资大型班轮公司来参与港口生产经营管理。同时也鼓励本市港口企业跨地建设和经营,特别是积极鼓励大连港务集团跨地经营,首先实行省内跨地资产兼并或合资合作经营码头业务,省里也要给予政策支持。
开放港口市场的责任在政府。政府要转变职能,积极引导、培育、规范港口市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积极培育港口市场,明确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港口市场的政策导向;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培育和充分发挥港口行业协会和其他终结组织的作用。同时对已经初步形成的港口船代、货代、仓储、临港物流等市场,加强调控和引导、监管和维护,保证市场竞争公正有序;并作好协调和服务。当前,要按照《港口法》的规定,尽快建立港口经营市场准入制度。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还应主动承担起推进区域一体化化港口市场的责任
2、要通过市场化极大地扩大建港资金来源和稳定的货源箱源。
(1)加强港口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加快港口上市融资步伐。目前国内已有9家港口企业发行上市,成为资本市场的直接受益者。港口与资本市场结合的好处是:一是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拓宽了建设码头的资金渠道;二是明晰产权关系,有利于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三有利于是企业改制,有利于多元投资,有利于扩展企业规模。为了加快上市融资步伐,可以借鉴厦门港务集团收购厦门路桥集团股权的做法。
(2)积极开拓利用外资的渠道。在吸引外资方面,要融合外商纯公共型码头企业和船公司所属码头企业两者的优势。前者具有资金优势和码头管理经验;后者具有航线和箱源优势。
(3)要注意与国内大型企业的合作,特别是石化企业、钢铁企业。
3、积极推进港口要素市场化
要积极推进港口资本市场化、港口土地和岸线资源市场化、港口技术市场化、港口信息市场化、港口劳动力及人才市场化。其中港口土地和岸线资源市场化大有文章可做。对新建港区和海滩人工造地,可实行“地主港”模式,由市政府或港口管理部门通过组建政策性投资公司进行开发和建设,然后招标租赁或出售经营,租金或出售所得用作港口滚动开发。
4、积极培育港口市场主体。
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港口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港口企业投资与经营主体多元化,对国有港口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和改组。
要大力支持大连港务集团做大做强。大型港务集团是一个港口的旗帜,代表着港口的竞争实力和影响范围。一个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必须要有在该区域内有国际影响力的特大型港口企业集团。集团规模越大,在市场上配置资源的能量也就越大。
总之,加快港口市场化进程,一定会有助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市交通港口局调研员,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长三角港口发展研究中心秘书处召集人,上海船东协会副秘书长。曾任上海港务局宣传部副部长、上海港口志编撰办公室主任、中国港口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港口杂志总编。主要课题研究成果 1、主编《上海港史》,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获全国水运史优秀作品二等奖。2、课题《上海综合交通发展研究》主要执笔人之一,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3、课题《山东省水路运输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第一执笔人。4、《中国近代港口图录》副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出版。5、《上海城市立体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主要执笔人之一,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二等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