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口园区 » 港航专家 » 专家文章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也谈集装箱吞吐量情结

   拜读了《海西物流》杂志2009年1月号上刊登的徐剑华教授撰写的《解析亚洲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情结》一文,很有同感。作者将东西方港口在对待吞吐量上的不同态度的根源归结为文化差异,我是非常赞同的。但同时,我觉得作者的有些观点若能再全面些,则更好。
  

  首先,关于“中转箱”吞吐量计算的合理性问题需要全面认识。吞吐量是按照货物通过码头实际发生的作业量来统计的,水水中转集装箱一进一出码头需要两次作业,尤其是集装箱作业不可能出现“船过船”直接操作。因此,集装箱水水中转作业与码头的规模、能力和效率直接有关。而直接通过陆路进出的集装箱,在码头上只需一次装卸作业。所以,用集装箱吞吐量来评介一个集装箱港口的规模,用一定时间段一个码头长度单位所创造的吞吐量来衡量集装箱码头的效率和业绩,应该是合理的。如果港口仅以自然箱来统计,就抹杀了已经占用一定作业时间和码头空间的那部分劳动,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对于地处大河流域的河口港和国际航线中转枢纽港制订发展规划就缺少了合理的依据,因为这些港口必须在水水中转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全球港口界一致将吞吐量(而不是自然箱)作为衡量港口规模的重要指标的原因。此外,一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规模化,还有助于吸引外来投资者参与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和经营,是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的一个重要筹码。
 

  其次,关于中转量能否给港口带来效益的问题也需要全面认识。徐剑华教授认为中转量“确实增加了TEU的量,但货物几乎没有带来盈利”的表述不够完整。我在其他杂志上也看到过类似的说法,认为中转箱只是给港口带来一点装卸费,没有必要去大力发展。我是不太赞同这种说法的。理由是:(1)中转量大,往往意味着航线的覆盖面比较广、航线密度比较大,这对吸引腹地箱源是极为重要的,是提升港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一腹地范围内,航线覆盖面和航线密度大的港口才能集聚最多的箱源。所以,中转量给港口带来的利益在集聚箱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国际中转集装箱中,有一部分是船公司安排干支航线互转或空箱调运而形成的,前者的直接效益是装卸费,后者的直接效益除装卸费外再加上堆存费,间接效益则是前面提到的扩大了航线覆盖面和航班密度。国际集装箱中转中还有一部分则是国际分拨和国际采购所形成的。举例来说,圣诞节快要来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圣诞礼物往往先运到某一枢纽港,利用其自由港的优惠条件存放在港口的仓库内,然后根据欧洲各地市场的需要逐批发货。这样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因市场盲目性而造成的损失,对中转港来说,虽然港口装卸企业没有增加多少收入,但是对港口所在城市经济和发展国际分拨、国际采购等业务所来的效益不可忽视。(3)只有吞吐量大的港口才有可能开辟众多的直达航线和增加航班,一般港口只能开辟支线到枢纽港去中转。要所有的港口都只开行直达航线,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在地球上的。因此,你不发展中转量,总会有其他港口来充当中转港。作为中转枢纽,当地货物就有更多的机会直达目的港,而减少运输成本,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4)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对于从内陆运往沿海和国际市场的集装箱,如果能够将原来从陆路走的集装箱改从水路运输,又何乐而不为呢!这有助于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减轻陆路交通压力,充分发挥水运资源优势。以上海港为例,多年来大力提高水水中转能力,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水运集装箱业务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中转量能否给带来效益的问题,不能只从港口自身着眼,而要从港口所在城市、腹地、乃至国家利益和科学发展的层面去考虑,这样才更全面。


  第三,从承运人的角度看,也不是因为“亚洲最大的几个港口中转效率已经很高,因此承运人不再认为中转是多余的”。事实上,即使港口中转效率不高,中转也是必要的。从现代物流集并和分拨的原理看,中转港就是船公司货物运输的集并和分拨中心,就是为了最有效、最经济地合理分配运力,包括经济合理的空箱调拨。而集装箱船舶大型化更意味着中转对于承运人绝对不是多余的。


  我希望上述想法能对徐剑华教授文章的观点作一补充。同时,我还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达一些观点:(1)吞吐量是衡量港口规模和业绩的重要指标,但不是衡量港口地位和作用的唯一指标。从现代港口的功能和作用看,一个港口的地位主要取决于能为多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和客户提供服务,能吸引和集聚多少航运要素,能提供多少种服务和怎样水平的服务。因此,货物装卸只是其中的一类服务,吞吐量不是衡量港口贡献的唯一指标。(2)在有腹地经济发展需求和运输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集装箱吞吐量作为港口发展的目标之一,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不提倡单纯追求港口规模和吞吐量数量,更不提倡弄虚作假的泡沫吞吐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港口的发展模式应该进入转型期,向注重拓展港口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转变;从注重单个港口自身发展,转向区域港口群协调发展。(3)地方政府要从“崇尚吞吐量”的思维怪圈中解脱出来,少给港务企业压吞吐量指标,这可能会导致助长泡沫吞吐量,导致集装箱码头建设投资失误。(4)只要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东方文化也会关心港口的效率和效益,也会重视投资回报。


                  (此文转载自《海西物流》杂志)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
匿名
专家简历
茅伯科

茅伯科

  上海市交通港口局调研员,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长三角港口发展研究中心秘书处召集人,上海船东协会副秘书长。曾任上海港务局宣传部副部长、上海港口志编撰办公室主任、中国港口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港口杂志总编。主要课题研究成果 1、主编《上海港史》,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获全国水运史优秀作品二等奖。2、课题《上海综合交通发展研究》主要执笔人之一,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3、课题《山东省水路运输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第一执笔人。4、《中国近代港口图录》副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出版。5、《上海城市立体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主要执笔人之一,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二等奖。6、《...